返回 白山黑水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章 穿越西伯利亚[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1块小方糖和一小撮茶叶;小孩每天为200克小面包,其它东西与大人一样,所有生活开销由我国政府付给外汇结算。这种生活保障,根本无法满足一个正常人的需要。400克面包,小孩一天都不够吃,更不要说大人了(据说,南京国民政府曾要求苏方将生活标准提高到苏军官兵同样的标准,但苏方以国内食品紧缺为由而予以拒绝,考虑到当时国内外汇也很匮乏,我方也就没有再坚持)。

    为了维持家人生存必须的最低需要,为了渡过眼前的难关,当时有不少义勇军官兵主动和苏方人员联系,采取打“零工”的方式,把自己的一份食品节约下来留给妻子和孩子们吃,自己则通过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换得一日三餐。在当时的伯力、赤塔等义勇军比较集中的地方,苏方20多个较大的国营林场、牧场、农庄,都有为填饱肚子而义务劳动的义勇军官兵。在距赤塔10多公里的一个较大的林场,有120多位中国军人从事伐木工作。他们每天天还没有亮,就要从营地出发,步行2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工地,但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没有一人误工、误时。常常是中方的劳动人员全都到齐了,苏方的人员还没有起床。苏方给他们的待遇是:每人一日的三餐不限定量,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此外,根据工作业绩,每人还可以额外得到2到5个土豆的奖励。应该说,这种情况对于饥肠辘辘的义勇军官兵已经算是天大的福音了。至于那些奖励的土豆,大多数官兵和其家人都舍不得吃,全都藏了起来,以备最困难的时候应急。有一位叫王若水的营长,吉林蛟河人,妻子和3个孩子跟他一起进入了苏联,生活异常困难,参加伐木工作后,为了多得到几个土豆,整天“拼命”地干活,最后累死在了工地上。后来,在一位好心副官的撮合下,他的妻子带着孩子改嫁给了一位连长,总算有了一个着落。举行新婚仪式的那天,在众多热心官兵的祝福声中,为了对收留,照顾她们的“恩人”表达谢意,母子4人竟然向着新郎官跪下了,其情其景让当时的在场者无不落泪。据说,直到今天,苏联远东一些较大的林场、牧场,都还喜欢雇佣中国工人,在他们看来,“中国工人不讲条件;诚实守信、吃苦耐劳、与人和善,总能赢得人们的欢心”。在伯力附近最大的3个国营牧场,每天都有因为牧羊而冻死的义勇军官兵,他们有的是在帮助苏方人员放牧途中被暴风雪吞噬的,有的是晚上照看牲畜而冻死的。同伐木的人员不同,参加放牧的人员,每天都可以吃到一些牛羊肉,这也是明知有危险而官兵又都愿意去的一个重要原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减轻丈夫的负担,一些义勇军的家属也给当地一些富裕的人家当起了“临时保姆”,她们每天都要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图的就是能够吃上两顿饱饭,他们得不到也没有要任何额外的报酬,表现出中国女性特有的坚韧和贤达。

    四万多义勇军官兵分二十五批,穿越零下三十多度的西伯利亚踏上归途,途中一万多人倒下长埋在异国的冰天雪地里;他们以罕见的悲壮和坚毅,在最严寒的西伯利亚冬季创造了人类大规模迁徙的一个奇迹,谱写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困苦的壮丽篇章。

第27章 穿越西伯利亚[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