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1931年9月27日,阎宝航和流亡的东北爱国人士、青年学生400余名,在北平西单牌楼旧刑部大街12号的奉天会馆东院——哈尔飞大戏院正式召开成立“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大会(以下简称“救国会”)。劫后余生的东北同胞,群情激愤,同仇敌忾,一致表示和衷共济,抵抗日本侵略,收复东北失地的决心。
成立大会由卢广绩主持,一致选举阎宝航、高崇民、卢广绩、杜重远、王化一、王卓然、黄显声、车向忱、金恩祺、梅佛光、钱公莱、张希尧、杨大光、郑奠邦、孙一民、韦梦令、韩立如、谷秀岩、霍维周、熊飞、顾翌常27人为委员。大会首先讨论救国会宗旨。与会的国民党人士提出救国会应以筹集捐款、救济东北难民为宗旨。至于抗日问题,应听候政府指示。阎宝航认为,救国会应以武装抗日,收复东北失地为宗旨,否则,救国会没有成立的必要。双方唇枪舌剑,几至演成格斗。由于主张以武力收复东北为宗旨的人占有大多数,少数国民党人愤而离开会场。最后大会一致通过救国会宗旨:抵抗日本侵略,共谋收复失地,保障主权。大会决定聘请军事人才,组成特别委员会,计划实施发动东北民团、散兵、土匪,组成抗日游击力量。组织设计委员会,聘请大学教授,熟谙外交及世界情形人才,设计外交方面事宜,以应付东北目前状态。训练学生,一部分成为学生军,一部分回到东北做政治、军事工作。这次成立大会,虽然选出了执行委员,但由于大部分尚未到达北平,故未立即成立组织机构,也未选出常委。
9月28日,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阎玉衡、卢乃赓、王化一、金哲忱等四十余名委员发表宣言,指出:呜呼!吾东北三千万民众,数万里国土,今日已在日人铁蹄蹂躏之下矣!浃旬之间,破坏我城镇,屠戮我人民,焚毁我房屋,劫掠我财产,豺牙密厉,虺毒恣睢。以致闾里骚然,死伤狼藉,大好河山尽葬送于倭奴炮火之下。是真所谓危急存亡之秋,千钧一发之时也!
10月21日,救国会举行全委会议,选出阎宝航、高崇民、王化一、卢广绩、彭小秋、霍维周、熊飞、杜重远、李梦醒九人为常委。下设总务、宣传、军事三个组,阎宝航任宣传组组长,副组长杜重远。负责出关人员的政治培训和抗日宣传工作。事实上,阎宝航在以后的工作中,不但以全力做好抗日的宣传,在军事方面,支持东北义勇军作战;在总务方面,积极募捐等,做了大量工作。到1932年1月12日,救国会常委会举行会议“讨论会务改组问题”,到25日,救国会机构改组完成:将委员会改名为执行委员会,“执委四十一名,常委十五人,监委五人”。总务、宣传、军事三个组改为三个部:即总务部、军事部和宣传部(后又改名叫政治部)。由阎宝航、王化一、杜重远分任宣传部长、军事部长和总务部长。
对于阎宝航参与其事的救国会的性质,确实存在不同说法。就参加人员的阶级成分而言,资产阶级占少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占绝大多数。就党派而说,国民党如梅公任(又名梅佛光)、吴焕章、黄剑秋及“改组派”钱公莱等,青年党如王捷侠、霍维周等,都曾参加。共产党地下党员和在党影响下思想进步的青年,则有宋黎、张希尧、宁匡烈、张雅轩(现名为张金辉)等。阎宝航、卢广绩、王化一、车向忱等,则大多属于无党无派。可以看出,并不像有的人认为的那样,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反帝大同盟盟员和广大爱国青年学生占大多数,虽然不掌握救国会的领导权,却是救国会的中坚力量。“当时许多爱国青年学生,并不是中共党员或支持者,他们只在国难当头时不断在追寻一条救国的道路,用较为积极或激进的方式表达他们的忧国热忱,反对政府或国民党的论调固然经常有之,但绝不等于他们就是共产党,或由共产党所影响、号召,乃至策动,才参加救国会的组织。”
可见,阎宝航等组织成立的救国会,是在张学良的授意之下,由东北爱国流亡人士等自发参加的民众抗日团体。正是在这个团体中,阎宝航和他的同事们怀着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愤恨之情,从事东北救亡事业,为复土还乡进行着不懈的士努力和斗争。
救国会成立时,阎宝航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参与起草救国会成立宣言:《告东北民众书》。宣言
第21章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