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白山黑水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章 东北军出关[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谋里,本想以军事解决西北,以政治解决西南,以外交解决东北。张学良表示:“我们为整个大局计,必须从速实现全国统一,早停内战。最近阎、冯的军队业已退至黄河北岸,蒋军业已攻下济南,我方似应实践出兵关内的诺言。”遂发出巧电,拥护中央,呼吁和平,进兵关内。

    张学良于9月18日发出巧电,东北军大举入关,支持蒋介石。

    张学良的巧电一发出,对反蒋阵线是一致命打击。孙殿英、庞炳勋、刘春荣等立即脱离战场后撤,孙殿英是著名掘清室皇陵的枭雄,这班三山五岳的豪杰,殊非阎锡山所易驾驭。石友三早在冯玉祥发动8月攻势开始时就发生了动摇。阎锡山为笼络石,任命石为山东省主席。石若实行主席职权,便可接收韩复榘的军队,鲁事可告一段落。但阎又派自己属下人员跟石捣乱,晋军每占领一县就委派县长和税局局长,直接侵犯了石的职权和利益。当北平组织政府时,阎又反对石任军政部长。这就促成了反复无常的石友三秘密向张学良表示拥张倒阎。石趁冯、阎军退却时,拦路截击,危害颇大。

    9月19日,北平扩大会议决定将阎记国民政府迁往太原,匆匆忙忙制定了一部《约法草案》借以收场,倒蒋运动就此结束。各派政客如鸟兽散。

    国民政府撤到太原,成了阎锡山的一个政治上的累赘和经济上的包袱。有人打趣地说阎:“民国19年9月9日上午9时就职,合为四九三十六,俗话说‘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9月21日,东北军入关并占领北平,南京政府于是考虑到,为防止山东军阀捣乱,决意调动东北海军接收威海卫。

    早在1929年6月21日,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向英国驻华公使提出交涉交还威海卫问题。同年4月18日,王正廷和英使蓝普森代表各自政府在南京对《专约》和《协定》签字,10月1日互换批准约本议定书。

    1930年6月14日,在南京成立筹办接收威海卫办事处,委任外交部司长徐祖善为特派员,朱世全为调查主任,吴天放为事务主任。7月2日,徐祖善率同助理人员到达威海卫,筹备交接事宜。时山东局势不稳,归属难测,英外务部想顺沿一年交还。

    9月23日,任命东北军出身的外交部次长王家桢为接收威海卫专员,徐祖善为威海卫管理公署专员。10月1日8时,王家桢等率领海军陆战队300人,由青岛乘海琛、镇海两舰抵达威海港,英舰彼得斯菲尔特号鸣礼炮15响,以示欢迎。10时50分,接收典礼在威英行政长官署前举行。英驻威行政长官庄士敦宣读《专约》及《协定》后,升中华民国国旗,并奏中华民国国歌,中英两国军舰各鸣礼炮21响,以示祝贺。11时半,典礼结束,出于礼貌,王家桢挽留庄士敦用过中午饭再走,庄氏则用华语说:“不行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过了正午就是你们的天了。”11时45分,庄士敦率同随员及驻威英国军队分乘两艘军舰离威,取道香港回国。英国统治32年之威海卫,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张学良在9月18日发出名为和平实为出兵关内的所谓《和平通电》时,便令于学忠部为第一军,王树常部为第二军,作为先行部队由沈阳出发,入关参战。

    1930年9月18日下午三时,东北军于学忠亲率第一军先头部队董英斌部第五旅进入山海关,随后,东北军十万大军雄赳赳军入关,驻唐山阎锡山部梁鉴堂旅撤至天津,东北军兵不血刃占领唐山。9月21日占领天津,9月26日进驻北平。9月23日,国民政府由上海往沈阳汇去五百万元,作为东北军的开拔费,又拨一千万元的公债款,资助东北军。张学良在国民政府的支持下,仅用了十多天的时间就完成了对华北的占领。9月26日,张学良任命鲍毓麟为北平市公安局长,年仅二十三岁的张学銘为天津市公安局长,旋即升任天津市市长。27日,国民政府正式任命王树常为河北省主席、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10月3日,又任命王韬为北平代理市长。至此,平津、河北的政权遂被东北军全部接收。

    再说冯玉祥得知东北军入关的消息后,仍自信实力尚在,可以坚持下去。他派部属张允荣去见阎锡山,请求派有力部队入豫支援。阎已完全失去信心。他对张允荣说:“不好办,不好办,仗是不能打了,退到山西再说。”

    冯玉祥决心缩短战线,集中兵力,固守郑州。不料,冯属下骁将吉鸿昌被蒋介石以河南省主席之职和大量金钱,利诱收买,于9月下旬首先倒戈,梁冠英、张印湘等通电附和。张维玺所指挥的南路七八万精锐部队遭敌包围,反蒋阵线的杂牌军更是土崩瓦解。

    冯部重要将领冯治安、田金凯、任应岐等部也在新乡一带陷入蒋军重重包围之中,在蒋军从陇海路攻占开封之时,阎锡山、汪精卫密往郑州会见冯玉祥,商讨善后方法。汪精卫提议利用现有力量最后退往大西北硬干到底,冯玉祥同意,并主张立即在黄河北岸建立稳固防线。但阎锡山装模作样地说:“这是国是之争。我们军事上虽已失败,但在政治上蒋介石既已承认错误,也就是我们取得了胜利,况且中国是整个的,如果弄成华北、华南两个中国,我们就成了历史上的罪人。”

    次日,阎、冯联名致电张学良,表示愿意“和平解决”。

    再次日,蒋军攻占郑州。冯军一部分由鹿钟麟统率,继续退往河北,转入晋南;另一部分由宋哲元率领退往潼关以西。

    10月15日,阎锡山、冯玉祥通电下野。阎锡山托词“奉父命侍疾”下野,回到五台县河边村老家躲避风头,寻机以金蝉脱壳之计自保,以图东山再起。但蒋介石却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他一面继续派飞机轰炸太原,向阎施加压力;另一方面指使何应钦、孔祥熙等连电阎锡山,坚持“伯公不出洋无以谈善后”的条件,压迫阎锡山出走异国,断其复起之念。阎锡山不敢硬顶,便使用虚晃一枪之计来对付。阎锡山是老奸巨滑之人,他便同蒋介石斗起智来。

    阎电蒋说自己某月某日赴苏,他便提前两天打扮成山西老商人模样,身着黑缎布褂,脚穿棉鞋布袜,由河边村出发抵达大同。随从李汝骧、张培梅化装成伙计。他们在大同火车站,因争夺旅舍床铺与晋军败兵发生争吵,败兵指着阎的鼻子大骂:

    “瞎了眼的东西,看不见这里驻着军队,就往里乱闯,滚蛋!”

    阎锡山强压怒气退了出来,愤愤地对随员说:“这些东西,如此厉害。”

    当晚,他们乘坐列车秘密离开了山西,沿平绥路东行。次日抵达北平附近丰台车站。在等候转车之时,他们看见一列装饰精美的“花车”正西行开去,经打听,知道这正是前往石家庄接“阎总司令”出洋的专列。阎锡山望着远去的列车,脸上不由露出一丝得意的微笑。

    阎锡山来到天津,住在南桂馨家中,因惧怕暗算,次日便迁往妹夫薄以众住所。阎按照预定计划,通过各种关系,与日方接洽,准备转去东北,依附日本的势力,寻求庇护之途。

    《大公报》刊登了阎锡山抵津的消息。蒋介石愤怒不已,他没想到阎锡山居然变戏法似地跑到了天津。他密令特务机构向阎发出威胁与警告,不许他在天津久居。阎的住所周围出现了不少便衣。阎吓得赶快乘坐轮船渡海赴大连。

    他在日本人保护下乘船离开天津时,给《大公报》记者一信,诈称自己经大连东渡,续游欧美。实际上,他抵达大连后,便隐居起来。

    冯玉祥退入山西之后,先是隐居在宋哲元部驻地绛县,不久迁往汾阳县峪道河隐居。至此,冯历时20多年所经营的能征善战的西北军全部瓦解。冯玉祥从此失去与蒋介石对抗的武力,不再直接参加军阀混战,成为其转向民主派的起点。

    张学良在天津召集晋军将领徐永昌、商震、傅作义等,商讨“整军缩编”。按照张的命令,晋绥军的数量将由原来的14个军40余师压缩为4个军8个师。徐永昌等人苦苦请求放宽限制,多给编制,但张学良坚不允许。徐永昌折回太原传达实施方案,引起各级军官的强烈反对。后经反复争吵,张学良终于同意再增加一个正太护路军及骑、炮兵独立旅等几个单位,以缓和矛盾,“整编方案”才得以确定。

    张学良又根据蒋介石的意见,将西北军化整为零,各个消灭。蒋介石派西北军的降蒋张钫携重金,对西北军将领进行收买、拉拢、分化瓦解工作。又派遣与西北军有渊源的马福祥、张之江等到河南协助处置西北军的办法。

    冯军张维玺部被缴械后,张辞去军职,赴天津隐居。这位西北军名将,从此再也没有担任过军职。鹿钟麟在蒋的*迫下,通电下野,秘密赴天津隐居。孙连仲通过韩复榘的关系,接受了蒋介石的第二十六路军长的任命。刘郁芬部在西安被杨虎城部缴械。刘秘密派人和蒋介石联系,被蒋任命为军事参议。

    退入山西的冯军宋哲元、张自忠、刘汝明、赵登禹等残部,受张学良改编为第二十九军,以宋哲元为军长。

    张学良通电发出后,阎冯联军中立即引起极大震动,接着就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陇海线晋军向黄河以北撤退;庞炳勋、孙殿英、刘春荣等部均纷纷自由行动,随同晋军撤到黄河以北;石友三通电表示拥护张学良的主张,并率部由鲁西开往豫北,将漳河铁桥加以破坏。所有这一切,都给冯玉祥的处境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特别是在九月二十八日这天,冯在郑州接到鹿钟麟的电话说:“十一口”(暗指吉鸿昌的吉字,因恐吉的行动动摇人心,故用隐语)发生了问题。冯尚不置信,在以电话直接与吉鸿昌谈话后,很气忿地对人说:“吉鸿昌这小子的脑筋真复杂,他对我说要做苦肉计中的黄盖,真是想入非非。”随后,冯的参谋长李兴中也在电话里劝吉审慎从事。吉说:“我的事已向总司令报告过了,今后我一定对得起总司令,请大家原谅。”不久,冯知梁冠英亦有变,派闻承烈前往见梁,探悉梁已率部离开原防地,谅难挽回,中途折返。防守许昌的第八方面军将领焦文典亦通电投蒋(焦曾请第八方面军总司令邓宝珊在通电稿上签名,遭邓拒绝,焦即派兵将邓软禁,过了几天,邓始脱险赴上海),致平汉线军事受很大影响。张维玺、冯治安、田金凯、任应歧等部旋即在新郑一带陷于蒋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陇海路蒋军先头部队复于十月三日攻入开封,郑州外围的蒋军愈*愈近,郑州城内已能隐隐听到炮声。冯在这时,遂陷入在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苦境。

    十月四日这天,阎锡山、汪精卫秘密到郑州与冯会晤,在共同商定联合发表实行停战的通电后,阎、汪于当日夜间离郑北返,冯亦于次日率副总司令部人员撤退到黄河以北的新乡。蒋军于六日进入郑州。

    在中原战事已接近尾声的时候,蒋介石为了迅速回师江南对红军作战,对善后问题的处理故示“宽大”,将收拾华北残局的全权委诸张学良;对河南方面的军事也摆出一了百了、以政治和平解决的姿态,并邀请与西北军有关系的马福祥、张之江等于十月上旬到河南洽商收拾西北军的办法。冯命鹿钟麟出面与之接洽,并表示本人不再过问。鹿向马、张提出的条件是:一、冯下野外游,希能予以便利;二、军队由鹿负责改编为十个师,以河南西部及陕、甘两省为驻防区域;三、拨给编遣费三百万元。但是,蒋介石以吉鸿昌、梁冠英等已经投降,在新郑被围的张维玺等部亦已表示愿意缴械,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会允许西北军这个集团继续存在下去,因此,几经磋商,迄无成议。张维玺等经马福祥、张之江等的劝降,他们都接受了南京军事参议院参议名义,全部军队一律解除武装。

    吉鸿昌被蒋委为第二十二路总指挥后,即调赴豫、鄂、皖边境,归豫鄂皖边区绥靖督办李鸣钟节制;梁冠英为第二十五路总指挥,调赴苏北,归江苏绥靖督办张之江节制;葛运隆为第三十三师师长,所部由洛阳调赴湖北,把他们这几部分都隔离开来。在这个时期,张自忠也收到了蒋介石的任命状,名义是第二十三路总指挥,因他的军队已开往黄河北岸,没有接受这个名义。宋哲元在洛阳时,也从空投收到过一件第二十四路总指挥的任命状,宋看过后就把它撕掉。

    10月8日,冯玉祥到石家庄与阎锡山会面。他们鉴于大局急转直下,无法挽回,而蒋介石又坚持他两人必须下野,遂商定阎将军政交与徐永昌,冯将西北军交与鹿钟麟,他们两人出国暂避。阎回到太原,便将军政作了安排,并声言去日本游历(后仅去大连躲了一个时期)。冯到了晋城,并没有表示出国远游的意思,仍然希望掌握这部分残余的军队赴西北谋出路,并且有意扶植他的宠将孙良诚(这时孙本人已无一兵一卒),把退回来的军队都交孙节制,鹿钟麟自从与马福祥、张之江接洽失败后,很是失望。在南京接洽的代表李火斤、冉廷宾、李光汉等发来电报说:蒋的态度益趋冷淡,坚持冯、鹿均须下野。而停留在焦作的孙连仲也在自谋出路,派田镇南、李汉辉到济南,通过韩复榘的关系,接受了蒋介石的第二十六路的任命。冯的卫队旅季振同部也愿随孙共同行动,不愿退往山西。鹿看到越来越没有希望,于是一面打电报给冯说:即日骑马前往晋城,一面又对外宣称派参谋长秦德纯代表前往沈阳,实际上他却秘密搭了秦的专车前去天津,同时发出漾电(十月二十三日)声明下野。这时,刘郁芬已离开陕西,冯对重返西北的打算才完全绝望,不得不离开军队前往晋祠退隐,以后又辗转移居于汾阳之玉带河。开入山西境内的张自忠、刘汝明、赵登禹等残部,由张学良改编为第二十九军,以宋哲元为军长。至此,冯玉祥惨淡经营历时二十余年的西北军遂完全瓦解崩溃。

    10月9日,张学良在沈阳宣布接受蒋介石委任的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一职。为了“感激”张学良参战助已赢了这场战争,蒋介石于11月特邀张学良及夫人于凤至到南京。蒋介石以最隆重的仪式和规格接待张学良夫妇,并亲自陪他们谒中山陵,游览汤山。于凤至拜宋母为干娘,与宋霭龄、宋美龄以姐妹相称。蒋介石又推张学良为国府委员,并授张学良以节制奉、吉、黑、晋、冀、察、热、绥八省区军队之全权,并将北平、天津、青岛三市及河北、察哈尔两省划归张学良管辖。大批奉系人物进入南京政府当高官,如张作相、王树翰出任国府委员,张景惠任中政委兼军事参议院院长,刘尚清任中政委兼内政部长,鲍文樾任参谋部次长等。蒋介石的“盛情”及“信任”也感动了张学良,他表示“誓尽精诚,以拥护中央”。

    南京国务会议命他处理华北善后和缩编晋冯部队问题,以完成蒋介石的所谓“统一”事业。这对张学良来说,确是“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之时了。

    民国十九年(1930年)9月18日,少帅张学良入关勤王,成就了中国的统一大业,并就任中华民国海陆空军副总司令一职,显赫南京,被称为国家统一的表率,达到了人生极点。民国二十二年(1931年)9月18日,张少帅丧失了家业,丢掉了白山黑水百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两个“九·一八”,成了张学良一生的荣辱点。有人会说少帅不出关平津,也许东北不会丢掉得那么早,十多万东北军对小日本毕竟是很有威慑力的。但那不就不是张学良了,在民族大义和国家统一大业上,少帅绝不含糊,绝不会做割据一方的军阀,这从他“东北易帜”,“出兵平津,到”西安事变“都可以看出来。所以周总理称他:“民族英雄、千古功臣”“铁血男儿!”。

第7章 东北军出关[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