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36章 首次正面交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三十门佛郎机炮。

    “开炮!”

    孙应元手中令旗再次一挥,三十门野战炮和二十门佛郎机炮立即喷出团团怒火。

    一颗颗大小各异的实心弹急速轰向蒙军骑兵。

    蒙军冲锋的骑兵队形比较密集,五十颗炮弹基本都轰击在他们骑兵军阵中。

    顿时掀起一阵血雨腥风,蒙军人马惨叫着倒下一大片……

    “开炮……”

    “轰隆隆……”

    第二波火炮又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声,浓密的白烟,大股大股的喷腾而出,覆盖了前方的炮兵阵地。

    如此巨响,惊得建奴军阵中牛群马牛一阵嘶叫,连城头上的明军都起了一大阵骚动。

    正在冲锋的蒙军骑兵都瞬间懵逼,他们不知道明军军阵中竟然隐藏着如此多火炮。

    看着不知道多少颗颗巨大的炮弹冲自己而来,他们唯有选择紧紧趴在马背上前冲……

    “轰隆隆……”

    一颗十余斤重的大铁球呼啸而来,快速激射在蒙军骑兵。

    前排冲锋几个蒙军骑兵连人带马被轰死,只余闷响与哭嚎,还有内脏与鲜血不断流出。

    “轰隆隆……”

    尖锐刺耳的呼啸声再次传来,听起来像是水壶开水烧开,还是沸滚得不得了的时候,让人听了心烦意乱……

    “轰隆隆!”

    十几颗五六斤重的大铁球,带着席卷一切的气势,瞬间撞进蒙军骑兵之中。

    “噗噗噗。!

    随着身前或身后或头上,激射出一股股血雾,蒙军骑兵在冲锋中被野战炮轰击的心惊胆跳……

    “冲,散开冲……”

    蒙军甲喇额真见麾下伤亡惨重,急忙命令麾下散开冲锋。

    “轰隆隆……”

    可话音未落,突然一颗炮弹轰击在他战马上。

    战马连同他们的下半身瞬间化着一团血雾,只有一个血淋淋的人头摔落在地。

    那甲喇额真脑袋和头盔几乎一起掉落,顿时露出脑后细长的金钱鼠尾猪尾辫……

    一个蒙军小头目感觉肚子不舒服,于是伸手一摸,居然扯出一大堆大肠小肠……

    在龙腾军连续数轮炮击中,蒙军伤亡至少在千人以上。

    一些没有被炮弹击中的骑兵,刚进入百步距离就被火枪射杀。

    五千蒙军骑兵在龙腾军炮轰和枪射下伤亡惨重,多尔衮感觉心都在滴血。

    他知道不能再让蒙军继续冲锋,不然蒙军可能都要交代在小小塔山城下。

    “快,鸣金让八旗蒙军骑兵回来……”

    多尔衮见蒙军伤亡过大,急忙命令鸣金收兵,他话音未落,建奴中军立即响起一阵铜锣声:

    “当当当……”

    正在心惊胆跳冲锋的蒙军听到铜锣声,仿佛听到这世界最美的音乐,他们急忙前队变后队快速撤回去。

    不愧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军在撤退时并未出现溃败的情况,孙应元见状也没有命令龙腾军骑兵追击。

    “汉军和盾车,给本王冲锋!”

    蒙军骑兵撤回去后,多尔衮立即使出建奴对付明军火器的杀手锏,那就是早准备好的盾车冲锋。

    在攻打塔山之时,盾车无法发挥作用,盾车主要用于阵地战和野战,建奴和明军火器部队交战时,基本上都使用过盾车。

    当然在攻城时,若遇到城上火炮密集炮灰时,也多次使用盾车掩护,可以让建奴安全靠近城墙……

    每当提到建奴龙兴辽东、入主中原的那段历史,人们总会不由得想起战斗力尚处于黄金时期的建奴八旗军。

    在一般的说法里,满洲八旗军是喜欢依靠精锐重装骑兵和步兵,敢于发动凶猛而悍不畏死的冲锋,并且以弓马纯熟而着称。

    不过八旗军仍是一支以冷兵器为主的军队,清代的历代皇帝也将骑射视为“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

    其实,帮助满洲八旗在与明军的作战中对抗火器、渐占上风并最终获得胜利的,并不是大家通常意味的“骑射”,而是一种秘密武器“楯车”。

    楯”通“盾”,也就是盾牌车,根据范景文所着《战守全书》记载,八旗楯车上的盾牌由厚木板包覆牛皮、铁皮复合而成,这样制成的楯车“小砖石击之不动,大砖石击之滚下,柴火掷之不焚”,具有较强的防御力。

    在那个时代,明军虽然已经大量装备火器,这些火器主要针对的是无甲、少甲的蒙古轻骑兵,所以在面对楯车时威力严重不足。

    其实满洲八旗的这种楯车借鉴于明军。

    明嘉靖时,为了应对“北虏”蒙古的威胁,戚继光、俞大猷等一批军事家开发出了“环车为营,铳炮击敌”的车营。

    明军将战车作为搭载火器的载具和可移动的壁垒,有效克制了以骑兵着称的蒙古军队,最终迫使俺答汗称臣明朝。

    在努尔哈赤攻占沈阳之战中,八旗军除了在攻城中使用了楯车,在与前来支援沈阳的明军陈策部的野战中,也大量使用了楯车。

第636章 首次正面交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