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红楼群芳谱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3章 两百万[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家资百万两以下,可为小商人!”

    “家资千万两以下,可为大商人!”

    “家资千万两以上,可为顶级商人!”

    “这般分论新奇,莫不……我朝商人之豪富如此?”

    “恭王,你同忠顺王一同署理内务府,也知晓许多商贾之事,说说看!”

    乾清宫旁,养心殿。

    值未时,养心殿内并无多人,内监宫人多有在外,能够在内服侍的唯有亲近之人。

    轻握着手中一份文书,身着寻常明黄五爪衮龙服的德正帝轻笑道,而后将目光落于尚未离去的恭王身上。

    内务府,负责采买天下之物,以为供养皇宫大内,如此,同大楚一十八省自然知晓颇多。

    往日里,自己没有过多关注,仅仅是看一下具体账目罢了,只要花费有度,便是无碍。

    现在……从这份文书而观,别有内蕴了。

    “这……。”

    “陛下!”

    “数十年来,国朝大体安稳,堪为太平盛世,此般,自然百业兴旺,繁华之地,出现豪富之人,却有!”

    “至于是否家资超过千万两银子,臣弟未可知!”

    “恒王殿下文书之意,将五行八作的捐输纳入赋税正例,臣弟以为,未必不可行之。”

    恭亲王正准备离开皇宫回府的,谁料被叫来了养心殿,还听了听恒王殿下的一份文书之意。

    是关于将国朝商贾之人捐输之事纳入正例的。

    恒王殿下好端端的提及此事做什么?

    捐输!

    并不罕见,国朝每每遇到一些事情,便是要求一些地方的商贾捐输,虽然不罕见,却非常事。

    也非定例。

    捐多捐少,全凭心意。

    果然纳入正例,无异于百业都要有所动,都要有所捐输,这就需要好好思量了。

    “前明洪武岁月,沈万三之家资有传超过万万两!”

    “前明内监刘瑾,抄没之时,财货加起来超过三万万两!”

    “……”

    “如今国朝之盛超越前明,银子……国朝肯定有的。”

    “可惜,国库却空虚许多!”

    “屡次从国库借钱的官员家中真的是没有银子吗?”

    “朕近来也有派锦衣卫暗查。”

    “明明家中有银子,还从国库一次次的借银子,真以为不用还了?”

    “朕这里都有名单,一个都跑不掉!”

    “一个月的期限快到了,到时还不上,朕不会给他们留情面的。”

    “商贾之人,虽有通财货血脉之用,然……若非盘剥得利之法太过,焉得积聚千万家资!”

    “而国朝每一年库银所得份例,来至于商贾百业的课银,连一成都不到。”

    “衡山,恒王所提议捐输纳入正例,你等要三日内拿出一个具体章程,定下一个具体额度!”

    “恒王文书之上,有些话说得很好。”

    “若非国朝边关将士浴血奋战,焉得有他们在一十八省安稳行商?他们能够赚银子,是他们之功?”

    “另外,关于江南盐商的捐输银子,命盐政林如海亲自掌管,朕这一次……要看到具体的账目明细!”

    “拟定文书之后,待朕阅览,用印之后,即刻下发!”

    德正帝略有薄怒。

    月来,许多事情都不顺心,先是九边战事,再有国朝旱灾、水灾,还有京城内的杂乱事情。

    国库空虚。

    银子难有。

    而有些人却豪富千万两家资。

    国朝对于商贾百业的关税、课税等银子加起来,每岁才一两百万两银子?

    “陛下!”

    “捐输之法,纳入正例。”

    “虽可增加国库银子,然捐输银子来至于商贾百业,果然征收,则有可能引起那些商贾抬高市价,以为收回捐输损失银子。”

    “期时,庶民艰难。”

    内阁首席军机大臣李衡山闻此,拱手一礼。

    “衡山之意,捐输不可纳入正例?”

    德正帝双眸微眯。

    “非如此!”

    “恒王文书的确有理,臣之意……捐输之法可纳入正例,然一岁捐输不可太多。”

    “大楚一十八省,外加南直隶、北直隶!”

    “一共二十个区域!”

    “臣之意,大体一岁所得捐输两百万两银子如何?”

    “均摊二十个区域,一个区域一岁十万两银子!”

    “其中,一十八省中,有些省富裕,有些省贫瘠,也可给予酌情分别增减。”

    “两百万两银子,拿江苏、浙江为例,它们两省可以各分摊十五万两左右。”

    “十五万两的捐输银子,于那些数量繁多的商贾而言,每一家均摊不为多了。”

    “若然有愿意多捐输的,也可如恒王殿下文书之意,给于虚职尊之。”

    “如此,商贾之身不觉压力,于市价也无影响。”

    “果然一岁捐输三五百万,甚至于更多,当是另一个场面!”

    “每岁两百万两银子!”

    “臣以为是一个适中的数字!”

    李衡山摇摇头,没有迟疑,给予解释着。

    捐输纳入正例。

    国朝而言,是好事,自己也知道是好事,可……许多时候要考虑更多,商贾之人逐利。

    若然他们每一岁都要捐输数十万两以上?

    无疑对它们也是很大的压力,不是所有的商人都豪富,真正的豪富的是少数。

    他们有了压力!

    必然想要找补回来!

    如何找补?

    自然通过商贾手段,将损失加在货物身上,而最终压力会落在庶民身上。

    是以,捐输银子不能多。

    也不能少!

    两百万两很好。

    “两百万两银子?”

第243章 两百万[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