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铁血西军:大宋杨家将后传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7章 大调整[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开封政事堂。

    先大致说一下现在大宋的政事堂情况。

    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章惇

    尚书右仆射:空缺

    中书侍郎:李清臣

    尚书左丞:蔡卞

    尚书右丞:许将

    知枢密院院事:曾布

    签书枢密院院事:林希

    这里蔡卞资历实际最浅,不仅进士最晚,年龄也比其他宰相小了十来岁。

    ……

    赵煦和高太后有个很大的差别,他在做很多事前只会把政事堂相关宰执找来。他认为,很多时候,人多嘴杂容易坏事。

    赵煦用人非常有独到的地方,虽然章惇就是独相,章惇的自主权是很大的,但通过体制有效的牵制又很难做大。

    李清臣被弹劾,赵煦最后留下他的原因是因为蔡卞入政事堂,蔡卞的实录编制事实是由章惇督办的,蔡卞的崛起和章惇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赵煦需要给蔡卞酬功,又必须有人在政事堂牵制章惇,起码不能都是一个声音,他是顶住弹劾留下李清臣,李清臣在政事堂是新党又有一定的独立性,他不愿打破这种平衡。

    赵煦和政事堂几个相公章惇、李清臣、曾布和蔡卞讨论章楶的奏折。

    楶上的奏折议的是平夏城防御的事,赵煦在传人来宫中议事就很有讲究。

    章惇为左相,又事实在统筹宋夏之争整体战略,自然必须来,曾布知枢密院院事,当然也要参加,另外一个他传的是中书侍郎李清臣,实际中书侍郎和门下侍郎两个职位有点类似左右二相,他们参加哪件事都行,不过决策权小于左右二相罢了。蔡卞,则更多在于年轻,再说他刚为副相,刚好过来参与一下。

    章楶奏折里面是以泾原路兵马副总管杨兴武领部分禁军和厢军驻守平夏城,这个调令在提调杨兴武来泾原路大家就有明悟,这个奏折要讨论的问题在于驻扎的队伍,章楶提议是调来定边厢军,而且他有加强这支厢军的打算。

    杨家杨元奇为禁军主将,手里有两军编制,精锐约七千余人。平夏城守军章楶打算放八千余人,其中一军禁军三千精锐。这些部队大部分从定边调集过来,这就有点说不过去。

    政事堂倒不是认为杨家会干什么,也知道也干不了什么,但这里面关键在于制衡的原则,这个口子一开,千里之穴溃于蚁穴就在于此。

    整个大宋有这种声势的将门只有一家(甚至更盛),那就是折家,这是百年来逐渐形成的。事实上政事堂现在也在压制折家,给富贵不给军权。要知道折家直系子弟就有百人,大半都在军伍混饭,真正军权在握的也就折可大和折可适。

  &nb

第77章 大调整[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