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大唐躺平摆烂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85章 看!这不又是一条大鱼![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所谓的公廨钱,是大唐朝廷对民间商人的一种高利贷。

    起源于隋朝,但真正制度化于李世民时期。

    大唐开国之初底子薄,外敌环绕。

    李世民对内要休养生息,对外要扩充军备。

    扩充军备需要钱,但又不能通过增加税收来为国库创收,于是李世民就将公廨钱制度化。

    操作很简单,一开始在长安城选有钱的商人。

    这里并不是杀商人,李世民本身不会做杀鸡取卵的事。

    长安七十多所衙门,各选九名富商,这些富商被称为“捉钱令史”。

    衙门给自己选的这九名富商各自贷款五万钱。

    唐朝一钱是一百文,五万钱就是五千贯。

    捉钱令史借了这些钱之后,是要给利息的,每个月利息是四千钱,一年就是4.8万钱。

    年利息差不多百分百。

    商人肯定不做亏本买卖,找朝廷借了这钱,就必须做买卖,靠利润把这些利息成本覆盖。

    那么从朝廷到商人,所有的流水都是正的。

    这些利息钱上缴给大唐朝廷,成为养官的一部分俸禄。

    在长安试了之后不错,很快推行到各州。

    这是李世民定的,其本质是对富商收一笔“特别税”。

    因为富商根本没有贷款的需求,这里的公廨钱借给富商,是强制性的。

    那么凭什么富商要配合朝廷呢?

    难道天可汗一句话,天下富商甘之若饴?

    那倒不是。

    如果李世民靠这种唯心主义来治理国家,也就不会成为天可汗了。

    每一个“捉钱令史”都有任务,只要每年都能完成利息,可以酌情任命为官员。

    那么矛盾就来了,大唐的官员有两种出处,一是世家大族的引荐,二是科举考试。

    这两种有一个共同点:看出身。

    商人出身最是低微,现在朝廷突然多了一批商人来做官,那些辛辛苦苦考试的,或者出身名贵的,肯定都不干了。

    要知道,那个时代,按照那个标准,一年有三百多个商人可以做官。

    而科举考试一年的录取人数是个位数。

    于是矛盾爆发,李世民就开始在公廨钱废除问题上摇摆。

    摇摆归摇摆,钱还得继续赚啊。

    那么多仗等着打,初唐那么多名将,打了那么多场胜仗。

    名将也是人,名将的战绩也是要军费来支撑的。

    大唐开国的农税直接降到了五十抽一,比汉朝的三十抽一还低。

    不加农税是李世民的底线,就只能让富商来养朝廷。

    后来公廨钱一直保留了下来,不过到李隆基时代,利息有所下降。

    到了李倓继位,公廨钱依然没有废除。

    李揖跪在那里大气不敢出一个,只是说道:“圣人,的的确确是公廨钱!只是臣从里面拿了一点点,臣有罪!臣有罪!但是臣不服啊!”

    “你有何不服?”

    “现在朝堂上下,哪一个不拿公廨钱的?”李揖抬起头,鼓着勇气说道,“每一个衙门都能强制向民间富商放贷,不能放贷的也借着公廨钱的名义放贷,凡是不配合的商人,一律想个理由抓起来,现在全国上下的商人,没有一个不配合官员的。臣只是拿了一点点!”

    “一点点就是二十万贯?”

    “那是臣任职多年积攒的,他们拿的更多,他们

第385章 看!这不又是一条大鱼![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