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大唐躺平摆烂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2章 夺下武昌[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什么是凝聚人心的最好的办法?

    树立一个共同的敌人。

    如果没有这个敌人,那就塑造一个出来。

    江夏郡各县这几个月之所以能快速出现这种叛乱,原因有两点:

    一、地方大族掌握了舆论权。

    舆论权就是解释权,解释权和真相没关系,解释权是用自己塑造出来的公信力去解读一件事,可以不需要说真话。

    这里的权并不是权力,而是权威。

    人类的躯体天生弱小,迷信权威是一种自保本能,大多数人都很难摒弃这个弱点。

    除非这个人变得强大,有强大的资源、金钱和权力,他就会自动弱化对权威的依赖。

    最后,自己成为权威。

    而古代大多数平民是没办法掌握强大的资源、金钱和权力的。

    所以,平民迷信权威!

    在古代,如果一个平民说那些权威说的就是对的吗?他们也可能是错的!

    这个时候,千万不要以为他不迷信权威了,这种想法,是另一个权威给他植入进去的,目的是为了打到对手罢了。

    二、大族掌握了人口。

    均田制破坏后,随之而来的是土地兼并,无数人只能租田生活。

    田这种决定生死的生产资料被大族掌握之后,大族对佃户就有了更大的支配权。

    其实这种现象,在安史之乱中就可以找到许多例子。

    例如河北认为安禄山和史思明是二圣,是河北老百姓认为他们是二圣吗?

    没错,是老百姓!

    但老百姓认为他们是二圣,他们就真的是二圣吗?

    是谁让老百姓认为他们是二圣的?

    就像此时,是谁让江夏郡的百姓帮着他们一起操家伙,并且相信刘望之是一个大善人的?

    古代的朝廷皇权和地方权力博弈的本质是什么?

    但问题又来了。

    如果认为这些人都相信那个权威,也是不对的。

    正如权威和权威之间的博弈,权威需要一部分人认为自我不能相信权威。

    正如安史之乱中,有人认为安禄山和史思明是二圣,但也有人认为他们是反贼!

    一个权威从来不能使天下人都相信他,李隆基也不能。

    下午的时候,武昌的街头人头攒动。

    冬日的阳光照在落败的土屋后面,狗子的叫喊被人群的声音淹没,一群人从坊内快速涌出来,穿着破败,却拿着刀,神色肃然。

    前面有人在喊着:“已经得到确切的消息,来了五百多人,人不多,诸位拿起武器,跟我上,凡立功者赏田两亩!”

    人群很快就热闹起来。

    路边还有孩童问道:“阿耶,这是去作甚?”

    “去打仗,打赢了有田拿!”

    后面又传来呼喊声:“拿起武器,待会儿多砍几个!”

    周围传来一阵欢呼声,人们似乎很兴奋。

    唐宋民间是极其尚武的,民间有大量的组织。

    这些组织其实是生产力落后时代,必然发展的产物,大家需要抱团才能生存。

    在信息传递还相对不普及的唐代,地方就更加成群结队。

    你要觉得唐代的老百姓像清代一样容易被灌输,倒是正确的,但要说唐代的百姓麻木倒是不可能。

 &nbs

第212章 夺下武昌[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