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 分道扬镳[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唐代山是标准的贪多嚼不烂。企业还没完全理顺了,就接了一大堆单子回来。虽然还未远超设计能力,但短期内集中供货,本身就不太现实。更不要说时不时冒出点问题来拖后腿,而其中最主要的人员与机器的磨合,设备自身的磨合,这些都没完全解决,自然在生产中,不时就要冒出点事,影响生产。而更要命的是资金的短缺,才是最让人头疼的事。
当初投资时,由于投资规模较大。所以大伙也是尽力凑,也货了不少款,谈不上掏家底么,也算是尽其所能。唐代山原以为,凭自身企业的需求,凭自己在\"特钢胶带\",自己刻意打造的,为自己离职后服务的供需链条,这什么资金,原料什么都不成问题。因为他们曾不止一次的,信誓旦旦表示,将无条件服务于他唐代山。唐代山想当然的就认为,这些诺言,在他离职后,一样会生效。
但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当唐代山真的离厂后,自办企业需要他们帮忙时,各式情况都出现了,特别是双方发生了利益关系,而其中一方或双方,都不太讲规矩时,最后就纯粹变成了买卖的双方。既然是卖买的双方,那么一切均按规矩办事,有钱一切好说,没钱什么都不用谈。这么一来就让唐代山极度难受了,这就好比,胃只有这点动力,却要消化满满一肚子的食物,实在是胀得慌。虽然几次内部集资,但毕竟不是个小数目,大伙又没看到希望的曙光,所以凑是凑了部份,但缺口还是蛮大的。底下人早就提醒过唐代山\"要稳扎稳打“,但刚愎自用的唐代山,怎么可能听得进去。再加他还完全没从原先大企业的模式中转换出来,所以一意孤行到底了。但不管怎么说,唐代山这类企业,就算眼前这么要死要活的吊在这,但真要让它死在萌芽期,还真不可能。
唐代山的日子不好过,而此时孙从民的日子也并不好过到哪里。孙从民这个厂上文已经介绍过了,是五个人合资的。姓杜的是大股东,控股百分之五十一,而第二大股东应该是蔡波了。孙从民只是在里面占一小股,并拥有部份技术干股。所谓技术股。就是你人在有股权,参于企业的分红啥的。人一旦离厂,那去一切归零。当初成立这个\"法拉第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时。以孙从民带来汽车摇窗器绳,和蔡波的铜包丝为主题,后来与凌兰合作后,他们又发现这特种电缆钢丝利润空间很大。所以不顾与当初与凌兰的书面协定,又偷偷摸摸上了这块,而开发的客户群,又以凌兰原有的客户为主体,换句话说,就是抢了凌兰的生意。这么一来,两家的关系可就微妙起来,双方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者。凌兰是个聪明人,\"法拉第\"是他现在唯一的供应商,而这特种钢丝,真正能做的真没二三家。所以尽管抢了生意,他也只能朝他们发发脾气而已。但就是这样,有些事还是牵扯到他。
原来\"法拉第\"的矛盾出在孙,蔡二人身上。而这个矛盾在办企业当初,就已经埋上了。你可以说它是权力之争,更可以说是理念之争。两人所经历的路不同,所以在办厂之初,这就有了冲突,但当时双方正是蜜月期,一切都双方克制着,只是这火气是越捂越大,最后就是双方摊牌。蔡波很早就离职回家办铜包钢丝厂,所以这一路走来,经历了许多,也尝尽了甜酸苦辣,他对办企业的有其特独的经验。他认为无论何时地,勤俭办厂,节流开源是永恒的真理,至于什么面子里子,规模不规模都是次要的,做好产品做好自己的事才是真理。而孙从民一直在\"宏宇股份\"上班,他禀承了大企业的作派,也切身有过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所以他是主张,无论是机器设备,还是其他工作场所,以及其他配套生产的软硬件,一定要上档次上规模,补充完整。
二人在合作之初,虽有争执,但互相还算克制和忍让,再加大股东本身又是门外汉,一切均按二人意思办事。所以最后妥协的结果就是,按孙从民的意思,完善了所有配套设备,场地,以及其他附属人员的配置。但随后带来的是预算的极度超支。原计划八百万的企业,不得不再次追加投入,直至二千伍百万。而其中后续投入的一千七百万,除五百万是几大股东凑起来的,其他一千二百万,全是借的年息一分的民间借款。光利息这块,每年支出约在一百五十万以上,按设计能力三千吨算,也就是额外支出五百元成本。其实设备投入是不用这么多钱的。但企业生产不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每台设备的投入,又牵扯到与之相互配套的投入和产出。
这还不算,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个不足百人的中小企业,一个年产值约为三千万不到企业,管理人员却有三十人,约占总在
182 分道扬镳[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