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世界第一高炉[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p;毕懋康问道,“委员长可有办法?”
周垣笑道,“我没有,但是可以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说完,看了看茅元仪。
茅元仪会意,拍了拍毕懋康的肩膀,“毕教授,走,去汉中兵工厂生产车间。咱们的老朋友宋应星正忙着呢。”
汉中兵工厂
茅元仪拿起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指着一段文字对毕懋康念道,“凡锤鸟铳,先以铁挺一条大如箸者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以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
毕懋康说道.“恐怕不但是大明朝,全世界上的工匠包括弗朗机人,都用手工打造鸟铳的。”
茅元仪放下《天工开物》,“毕教授,单靠手工打造,我们华夏军四个混成旅,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实现全部换装?”
毕懋康说道,“这也是我疑惑不解的地方,火枪的制造工艺极为复杂,要求制铳的工匠手艺得极高,一个熟练的工匠,一个月之内能造出一杆火枪就不错了,而且造出的火枪之间,各有不同,部件根本无法互换。除非你们几千个熟练工匠,但这在汉中一府显然是不可能的。”
宋应星笑道,“就是使用人海战术,朝廷的工部一年最多能生产万把火枪而已,并且质量也是层次不齐,炸膛时有发生。”
“那咱们兵工厂秘诀在哪里?”
“毕教授跟我来。”
众人来到三零式步枪生产线前,宋应星指着忙忙碌碌的工人说道,“我们使用统一的计量工具,标准化生产。所有的零部件都是统一的标准件。每个工人,只需要夜以继日的生产一个零部件就可以了。”
“工人固定生产一种零部件,不需要手艺很高。经过简单的培训,普通农妇也可以很快上手。因为每个人只需要做一样事,对自己所做的事都非常熟悉。做弹簧的、做枪托的、生产枪管的、做刺刀等部件,都分开进行。最后,所有的部件在装配车间统一的装配成整枪。”
毕懋康恍然大悟,“采用标准化生产,生产效率高,损耗少。质量保证。兵工厂能满足华夏军的需求就可以理解了。”
宋应星很自豪,“我们的兵工厂,每天生产火枪两百只以上。随着工人熟练程度的提高,每天生产300支也没有问题。”
众人来到装配车间,宋应星拿起一支步枪递给毕懋康,“毕教授,你看看我们三零式步枪与鸟铳有什么不同?”
毕懋康接过步枪,用心的看了每一个部件,“这枪用纯钢打造,而且枪管似乎是一个整体,没有一点接缝,与以前的工艺大不相同。请问这又是怎么回事?”
茅元仪拿起一块薄钢板说道,“我们汉中已经大规模生产钢材而且有了特种钢。枪管的使用水力钻床和镗床生产出来的。材料不同,生产的工艺就要改变,产品质量也不会一样。”说着,拿出周垣画的燧发枪草图,“教授,这是委员长给你的一点提示,希望您能用新材料重新试制燧发枪。”
周垣草图参照了法国人马汉的发明。在转轮火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取掉了发条钢轮,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便于大量生产。
一周之后,在毕懋康、宋应星等人的努力下,一种改进型燧发枪在汉中兵工厂实验室问世。
样品经过试射之后,周垣下令立刻生产三一式转轮手枪,“给军官、政治保卫局、警卫局的战士使用。”
要求汉中兵工厂另外建设两条新的生产线,生产三一式卡宾枪和三一式长步枪,陆续武装部队。替换下来的三零式步枪,发给民兵或者卖给各地土司、农民军、或者明军。
“以后的三零式卡宾枪和步枪,作为外售武器,继续大规模生产,这可是咱们的利润增长点。”
周垣在军工会议上,还对茅元仪、毕懋康、宋应星作出了表彰,称他们为华夏军工的有功之臣。
毕懋康作为一个科技宅男,对汉中大规模炼钢一直念念不忘,老是在周垣身边念叨。
周垣不想让科技宅男灰了心,对工业局局长曹大祥说道,“老曹,你带着茅元仪、毕懋康、宋应星和汉中大学的学生们参观一下钢铁厂的小高炉,注意对工艺流程和特种钢严格保密。”
曹大祥怎么也想不通,如此大规模而且经济的炼钢高炉,放在大明朝,绝对是首屈一指。怎么就叫小高炉?如果汉中高炉称为小高炉,其他的那些炼钢的土炉子还不都惭愧我得去死?
周垣不去解释,曹大祥也不好意思再问。
汉中钢铁厂,外围部有重兵把守。
世界第一高炉采取风机并联,多嘴燃烧,蒸汽清灰,高效率破碎焦炭、矿石、烧结矿,煤气并联等先进工艺。
曹大祥要保证先进工艺不被别人窃取。
有一回,一名工匠照着小高炉的样子画了几张图纸,还没有带出钢铁厂,就被钢铁厂保卫人员发现,于是那名工匠连同他的家人都被投入了熊熊炉火,变成了就是优质钢材的一部分。八
小高炉每天炉火熊熊,冶炼出的优质钢材,化成镰刀、锄头、刀剑、螺丝、螺母、轴承、枪炮。
至于小高炉烟尘弥漫,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大,严重干扰居民生活。尤其是排放大量有毒的废气、废渣和废水,甚至会影响到人的健康,没有人在乎,也无需在乎。
整个汉中钢铁城带动的上下游产业,让数万人有了就业机会,不再遭受饥寒冻馁。
在外界赤地千里、人们流离失所的时候,能够吃饱饭甚至能够吃好饭,是一种多么的奢侈。
再说了,这里能享受着免费入学、免费医疗。谁要让我没有了工作,谁要敢挖往汉中的墙角,我就跟谁急。
毕懋康等人远远的望着呈竖直圆筒状小高炉,大呼惊奇,“整个大明朝的钢铁产量,也赶不上汉中的一成。”
曹大祥笑道,“我们的高炉,可连续生产几年到十几年,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钢炉,没有之一。”
第110章 世界第一高炉[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