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前线调查(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乐阅读]https://m.leduxs.org最快更新!无广告!
色的指挥官。
“山县联队派出援军后,政委同志指示正面防线的部队放开一个缺口,成功将山县的支援分队引诱到了伏击圈中。不过,这个时候,狡猾的日军也派出了一个空中飞行战队进行支援,政委同志虽然也及时呼叫了我们的空军,但他们出动的很慢,没能及时赶到战场。”
为了强调敌人飞机的强大,谢苗连长手舞足蹈的模仿了一些夸张的“轰炸”动作。
这让波克隆斯卡娅又一次将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形势突然逆转,又是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真不知道这位英雄的政委同志,能够想到办法化险为夷吗。
谢苗连长卖足了关子,见那位军区副司令听到这里都皱起眉头,显然是在思索退敌的良策,他这才心满意足的开口说道:
“政委同志机智的让大家换上了日军的服装,并用烟雾弹将真正的日军笼罩在伏击圈内,又用行军背囊做了一个大大的攻击箭头,成功地引诱了日军飞行大队对他们自己人实施了猛烈的轰炸。”
朱可夫听到这里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个小家伙还是这么古灵精怪,连自己都觉得难以躲过的日军轰炸,竟被他用这种离奇的方法给化解了,部队不但没有受到损失,反而借机给了日军一个沉重的打击,的确是打了一个漂亮的巧仗。
波克隆斯卡娅也转忧为喜,快速地在她的小本子上记下了英雄的点点滴滴。
“趁着日军支援分队被炸得晕头转向的时候,政委同志带领我们发起了白刃冲锋。这一战我也参加了,当时我带领着第九连,是跟着政委同志一起冲进烟雾中的,我还一连刺倒了两名日军,政委同志甚至将一名日军八段剑道高手,给一刀劈成了两截。”
说到这里,谢苗连长特意挺起了胸膛,他一直觉得能跟着这样的领导打仗,是一件无比光荣的事情。
朱可夫听得连连点头,他本身就是一个雷厉风行的人,听到周逸龙在关键时刻果断发起白刃战,不但勇气过人,还及时把握住了宝贵的战机,为后面消灭山县联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果这个时候,周逸龙磨磨蹭蹭的,那山县联队很可能就逃之夭夭了。
只是谢苗连长说的,政委同志一刀将日军八段剑道高手给劈成两截,被朱可夫同志给刻意忽略了,他觉得这是刻意的夸大,那个小家伙长什么样子,自己还不清楚吗,就他那丰满的体格,不被日军劈成两半,就算烧高香了。
可波克隆斯卡娅却将这段作为重点记录了下来,还一连拉着谢苗连长问了好几个细节上的问题,这种高手间的对决,可是新闻报道最好的题材了。
谢苗连长被这位美丽的记者同志打断了好几回,才能接着往下说道:
“政委同志在消灭了日军支援分队后,果断命令步兵们搭乘剩余的战车,用最快的速度穿插到了日军撤退的必经之路——56号高地。”
“等等,你说,他是利用坦克部队单独出击,截断日军退路的,还在战车上搭载了步兵?”
朱可夫激动起来,他一直在研究装甲部队的合理战术。
而这一时期,哪怕是后来发明“闪电战”的德军,对坦克战术的研究,也还处在艰难的摸索阶段,更没有机会在战争中验证完善他们的战术。
甚至世界上很多守旧的声音都认为,坦克只是辅助步兵进攻的一种工具,不应该单独组成部队出击。
比如,现在代表欧洲主流的英法,就是典型的将坦克分散在步兵部队里使用,甚至连他们设计坦克的思路也是如此。
像英国的玛蒂尔达坦克,就是一种典型的步兵坦克,速度慢的像乌龟,只能勉强跟上步兵的攻击步伐,但是装甲却在同时期的坦克里,算得上是奇厚无比。
当德军目前最先进的三号战车装甲正面,只有50毫米厚度的时候,奇葩的玛蒂尔达侧面装甲,就达到了惊人的70毫米。
但如此厚重的玛蒂尔达,却仅仅只是装备了一门40毫米口径的牙签炮,甚至连苏制t—26轻型坦克的45毫米火炮都不如。
可以说,这种龟速,厚甲,牙签炮的组合,就是位了步兵而设计的,是坦克中的耻辱,完全无法胜任以坦克为主导的现代战争,朱可夫一直就很反对这种设计。
但现在,在1939年的诺门罕,朱可夫不但听到了坦克单独作战的案例,甚至还搭载了步兵协同,这可是非常成功的合成作战啊。
步兵的加入,很好地解决了坦克在复杂环境中作战的诸多弱点,而用坦克搭乘步兵,又完美地解决了步兵速度太慢的问题。
这种先进的理念,跟朱可夫一直研究倡导的装甲战术不谋而合,他再也顾不得继续听下去,一把抓住谢苗连长的手臂说道:
“快说,那位政委同志现在在哪儿?”
第八十五章 前线调查(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